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本站首页 | 机构设置 | 审计动态 | 审计项目 | 法规制度 | 学习园地 | 服务指南 
现在是: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审计动态>>校外审计动态>>正文
 
2012年审计署优秀博士学位入选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2013-04-23 16:58  

1.徐永胜,经济社会转型中的公共预算监督:体系构建与制度创新

论文主要内容

世界各国的公共预算都是政治民主化的产物,是在不断强化预算监督和约束的历史背景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国1998年以来实施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就是要促进公共预算改革的深化,促进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和高效的政府。

预算执行审计是公共预算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审计机关按照“评价总体、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效益、维护安全”的总体思路,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总体而言,还存在预算执行审计在完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推动预算制度创新中的建设性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主旨是深化预算执行审计,推动公共预算监督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促进公共预算的民主化和法治化建设,实现公共预算的制度创新和绩效提升,以更好地发挥预算执行审计在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完善国家治理。

本文首先从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和法学的综合视角研究了公共预算的一般理论;其次详细考察了英国、美国、法国、瑞典、德国和日本等典型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公共预算监督制度,并对中华民国以来我国的公共预算监督制度的变迁进行分析和评价;第三,以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为背景,构建和完善我国的公共预算监督体系;最后,深化预算执行审计,促进公共预算的制度创新和绩效提升。

主要创新点

第一,预算监督是财政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具有特定的涵义、功能和目标。目前关于财政监督的研究较多,但公共预算监督的专门研究较少,许多在研究财政监督、政府预算或公共预算时涉及。本文对我国公共预算监督进行专门研究,其研究对丰富我国公共预算理论,促进建立适应国情的公共预算监督体系,具有探索性的价值。

第二,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提出了公共预算监督的人本主义导向、民主监督导向、绩效监督导向和外部控制导向。同时,在完善预算公开制度、预算听证制度和问责制度、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以及修订完善预算法等相关配套制度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完善由人民代表大会、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和社会公众参与式预算监督组成的多层次预算监督体系。这在同类研究中具有新意,体现了公共预算监督研究的继承与创新。

第三,立足于我国现有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经济环境,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强化审计监督的视角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推动我国公共预算监督体系不断完善,推进公共预算的民主化、法治化建设,促进公共预算制度创新和绩效提升的政策建议。完善预算执行审计公告制度、着力对全口径预算资金进行审计、深入开展绩效审计以及完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体系的建议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2.胡贵安,国家审计权法律配置的模式选择

主要内容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我国审计权配置模式变革的方向进行预测。首先,在国家审计权法律配置模式选择上,阐述了分析框架、理论学说、历史考察和结构功能分析;其次,对基本模式下国家审计权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比较,进而研究了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审计权配置模式的转型问题;最后,对中国行政型配置模式的变革进行展望。本文主要是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考察国家审计权法律配置的基本原理,包括从纵向角度对国家审计权法律配置模式的流变及选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历史考察,从横向角度对现实存在的四种基本配置模式进行了归纳、比较和分析。

主要创新点

第一,研究思路创新。综合运用法学、政治学、经济学、审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相关原理,尝试从国家审计权的法律配置角度对国家审计体制问题进行系统剖析。主要有以下观点:如果将国家审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那么外部的政治系统对国家审计权的功能需求,是决定国家审计权法律配置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在“议行合一”政治体制下,代议机关或行政机关体现的都是人民的意志,由行政机关对其实施内部监督具有便捷、高效等优越性,“行政权的内部制约”是促使行政型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在“三权分立”政治体制下,国家审计权一般配置由行政机关以外的部门行使,“行政权的外部制约”是其基本的功能定位。“行政权的立法控制”、“行政权的司法控制”与“行政权的国家元首控制”的独特功能需求,是促使立法型、司法型与独立型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

第二,研究框架创新。借鉴社会学,尝试将结构功能主义确立为论文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作为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具体而言:古代专制国家类似于当今行政型模式的形成,是与当时统治者赋予国家审计权“治吏”的核心功能相一致的,而在近现代民主国家,国家审计权所蕴含的“制权”核心功能,是世界各国最终选择立法型、行政型、司法型还是独立型基本模式的重要依据。

第三,研究方法创新。尝试构建以比较研究法与历史研究法为主体的研究方法体系。比较研究在本文得到很好的运用,通过对国家审计权法律配置形成的过去与现在、域外与国内等多层面的比较法分析,为探寻法律配置模式选择的一般原理及规律作一些铺垫性的研究。同时,从历史的观点出发,国家审计权法律配置模式的制度选择,也是与特定国家在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传统、历史、地理等“承继”因素密不可分的。基于历史的视角,通过对国家审计权法律配置的文明古国初始模式、近现代基本模式以及当代模式转型的立法与实践等历史资料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探索配置模式的流变过程,揭示各种配置模式选择的内在逻辑,进一步预测我国的国家审计权法律配置模式未来可能出现的变革。

3.张勇,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研究

主要内容

首先,本文回顾总结经济责任审计的历史沿革和导向审计模式的演进,以受托经济责任内涵的拓展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基于对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理论创新,提出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研究命题,并从理论和应用层面确立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研究的框架。其次,以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界定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下受托经济责任的概念体系,并以审计本质为基本理论的构建基点,对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审计目标等要素组成的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最后,分别从审计策略的选择、审计风险的防范、审计质量的控制三个方面进行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研究。

主要创新点

第一,提出并确立了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研究命题。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关于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研究。作者提出的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研究命题是适应受托经济责任内涵的拓展而对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理论创新,该审计模式的确立与审计确保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的本质相吻合。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对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理论、审计策略、审计风险和审计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系统研究,初步构建了经济责任导向审计模式。

第三,全面分析评述了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研究的状况,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文献基础;同时,通过档案式研究,对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内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获得了有价值的经验证据。

4.陈莉,军队审计部门绩效管理研究

主要内容

本文首先研究绩效、绩效评估、绩效管理的相关概念的涵义及特点;军队审计部门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以及在军队审计部门实施绩效管理的意义等问题。其次,我国国家审计机关与军队审计部门绩效管理发展现状分析以及外国国家审计机关绩效管理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对我军审计部门进行绩效管理的启示。然后,在分析军队审计部门绩效管理框架构建的总体思路与原则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估、绩效改进为主要内容的审计部门绩效管理框架;介绍了绩效评估的一般程序和常用方法。最后,本文运用平衡计分卡理论对军队审计部门组织层面的绩效进行评估。。

此外,本文还运用360度绩效评估方法对审计人员绩效进行评估,以360度绩效评估的基本理论为平台,设计评估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对审计人员个体绩效评估问题。在前文对审计部门绩效管理现状的分析、对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绩效的评估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审计部门绩效管理的具体措施。

主要创新点

第一,首次将绩效管理理论系统引入军队审计部门。

第二,引入平衡计分卡理论对审计部门组织层面的绩效进行评估,尝试性构建了绩效评估指标,并对具体审计部门绩效进行了评估。

第三,引入360度绩效评估理论对审计部门个体层面—审计人员绩效进行评估。

5.王淑梅,国家审计质量与效果的实证研究

主要内容

国家审计对社会审计及上市公司的监管涉及政府监管经济学、企业理论、审计学、财务管理等多个学科专业,到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框架,本文的研究设计借鉴了各学科研究的特点。文中围绕国家审计对社会审计质量进行检查,并延伸审计上市公司进行了六项重要的经验研究:(1)将上市公司的审计样本与对照样本相比较,研究了国家审计抽样的质量;(2)将审计移交样本与未移交样本相比较,研究了国家审计结果的质量;(3)将证监会处罚样本与未处罚样本相比较,从证监会对国家审计成果的利用情况,研究了国家审计监管的效果和证监会的监管偏好;(4)将被处罚的事务所处罚前后年度、被处罚事务所与对照事务所的审计质量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了政府对事务所的监管效果;(5)将被处罚的上市公司处罚前后年度信息披露质量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了政府延伸上市公司的监管效果;(6)将处罚日前后短期和长期的平均异常回报和累计异常回报进行比较,研究了处罚事件的市场反应。研究过程中使用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事件研究法等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

主要创新点

第一,数据方面。收集国家审计通过延伸上市公司对具有证券从业资格事务所审计质量进行检查的总体样本,对总体样本进行分类、分析,将总体分为审计监管发现有问题组和无问题组(以是否移交证监会处理为分类标准),对两组上市公司数据特征进行归纳、分析和实证研究,以考察监管质量。

第二,研究方法方面。对于国家审计监管质量,国外文献鲜有从资本市场及相关市场进行监管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近两年,国内学术界对于国家审计质量的研究多是进行规范分析,本文首次从国家审计对资本市场和审计市场的监管质量方面进行实证研究。

第三,研究内容方面。国外文献对国家审计效果的研究大多是研究绩效审计的,研究的重点是政府对公共资金管理使用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国内文献大多从审计结果的处理处罚、审计公告情况进行规范分析。本文首次从国家审计监管的角度,用证监会对国家审计结果的利用来研究国家审计监管的效果;从国家审计监管的角度,用事务所处罚前后的有关变化情况对国家审计监管的效果来进行实证研究;从国家审计监管的角度,用上市公司处罚前后的有关变化情况对国家审计监管的效果来进行实证研究。

第四,政策建议方面。本文用确凿、详实的经验数据,得出可靠的结论,为提高社会审计质量、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改革监管体制、完善监管机制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了切实有力的实证研究支持。

6.陈平泽,中央部门预算审计研究

主要内容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文献综述、研究的方法、选择的理论基础和预期的结果。其次,运用委托代理理论阐述合规与绩效既是现代政府部门预算制度的两大目标,也是政府部门受托责任的两大内容。然后,阐述了我国中央部门预算审计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当前中央部门预算审计的目标、内容、特点和成果运用方式;接着指出我国中央部门预算管理的发展及对审计提出新的要求。最后,从明确政府部门预算受托责任这个核心任务出发,研究合规审计与绩效审计的协调。

对于转变后的我国中央部门预算绩效审计应如何开展,本文研究提出建立以“产出为主导、辅以成果”为评价目标的中央部门预算绩效审计问责模式。

主要创新点

在主张政府部门预算审计应从合规审计为主向绩效审计为主转变的众多文献中,对于在转变中如何处理合规审计与绩效审计关系研究得不多。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从明确政府部门预算受托责任这个核心任务出发,重点从现代政府预算制度两大目标(即合规与绩效)的角度来阐述合规审计与绩效审计的关系,提出:合规审计是绩效审计的基础,它不能被抛弃,应做好合规审计与绩效审计的平衡。为了解决合规审计与绩效审计的矛盾,应将合规审计重点从预算条目(line-item)控制向风险控制转变。我国中央部门预算审计的发展趋势是以合规审计为基础的绩效审计。

对于转变后的我国中央部门预算绩效审计应如何开展,本文认为,在投入、产出与成果的关系中,虽然成果与委托者的期望最接近,但是产出比成果更易衡量,并且决定产出的因素都是政府部门所能控制的,而决定成果的很多因素不是政府部门所能控制的,政府部门只能对其能控制的因素负责,所以当前我国政府部门预算绩效审计选择以“产出主导、辅以成果”的评价目标更为合适。同时,本文初步构建了“产出主导、辅以成果”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7.张涛,中国军事审计史研究

主要内容

本文首先介绍选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其次,对中国军事审计史进行概念界定,并确定其分期。中国军事审计史,是以被审计对象是否具有军事属性为划分标志而形成的中国审计史分支。中国历代军事审计机构、活动、方式方法、立法等都是其研究的内容。以审计主体的演变为主要分期依据,可将中国军事审计史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从公元前771年至公元1911年,由国家审计机构和人员兼管军事审计的时期,简称兼管期。二是从1912年至1953年,由国家审计、军队审计机构和人员共同管理军事审计的时期,简称共管期。三是从1982年至今,主要由军队审计机构和人员自行管理军事审计的时期,简称自管期。然后,本文分别针对各时期的中国军事审计机构、活动、方式方法、立法等展开研究,并探讨各时期的发展规律和特征。最后,则对中国军事审计的历史规律与启示进行探讨。历史规律主要体现为,军事经济、政治和军事状况对中国军事审计有重要影响,其中军事经济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中国军事审计始终具有国家审计属性,并按照其内在发展顺序进行演变。上述历史规律启示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军事审计与国家审计的关系、独立性与内部化的关系、履行职责与加强军事审计自身建设的关系、军事审计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审计实践与理论创新的关系,才能促进中国军事审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主要创新点

第一,较为全面、深入地搜集了中国军事审计史料,并进行整理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分期依据,确立了中国军事审计的历史分期。

第二,首次形成了关于中国军事审计历史全貌的系统研究成果。三是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概括,提出了关于中国军事审计历史规律和启示的一系列观点。

8.李凤雏,政府审计绩效管理研究

主要内容

本文以政府审计绩效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目前我国政府审计绩效管理客观、系统地分析,提出了政府审计绩效管理的理念,并详细论述了我国开展政府审计绩效管理的基础、审计绩效评价、审计绩效管理模式和完善策略等内容。首先,界定政府审计绩效和政府审计绩效管理。其次,阐述了政府审计绩效管理的基础内容。然后,论述了政府审计绩效管理的四种模式。具体包括:目标管理模式、系统决策模式、组织均衡模式、资源整合模式。第四,论述了政府审计绩效管理的指标设计和评价等基本内容。第五,详述了完善政府审计绩效管理的策略。

主要创新点

第一,将企业绩效管理理论导入政府审计管理,提出以绩效管理为手段带动政府审计管理水平提升的新思路。

第二,以公共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为理论基础研究政府审计绩效管理,对政府审计及其绩效评价提出见解,并探索性地建立政府审计绩效管理模式。

第三,对政府审计绩效管理的内涵进行了推理严密的论述。认为政府审计绩效管理是政府审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行业规则,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和技术手段,围绕其战略和具体工作目标,对审计业务开展程度及其效果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活动。这为合理界定政府审计绩效管理及其相关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构建了政府审计绩效管理指标体系、阐明了评价的基本流程,为有效实施政府审计绩效管理提供了理论和应用基础。

第四,建立了政府审计绩效管理理论体系。认为政府审计绩效管理可以适应当前社会对政府审计的需求,有助于提高政府审计自身能力,以及对政府审计职能的理性认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府审计绩效管理理论体系,深化了政府审计理论,说明了政府审计绩效管理是政府审计“免疫系统”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可以成为政府治理的工具,在政府治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9.周长信,基于公共财政视角的政府审计信息披露研究

主要内容

中国政府审计信息披露从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公众的质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审计信息披露实践缺乏理论框架。本文基于公共财政理论视角,以政府审计信息需求理论包括公共受托责任和财政透明度理论为逻辑起点,以中国的政府审计环境为基本背景,在深刻剖析中国现行审计信息披露模式的制度性缺陷基础之上,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审计信息披露先进经验,构建适应中国当前及未来改革的有效的政府审计信息披露模式。

中国政府审计信息披露模式应在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和重构。一是政府审计体制改革,近期而言,政府审计体制应以是否有利于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和是否有利于人大对经济运行的监督为标准;长远而言,政府审计机关应独立于政府。二是政府审计信息披露体系在强化政府预算执行及专项资金审计信息披露的同时,应加强绩效审计及其信息披露。三是政府审计信息披露方式既要考虑社会公众传统习惯,又要考虑信息技术带来的影响。四是政府审计信息披露范围由局部公开发展到全面公开。

构建政府审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政府审计信息披露质量进行评价是本研究必须解决的又一重要课题。基于有限理性视角,我们围绕信息质量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客观性、重要性和清晰性等六个方面构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政府审计信息披露质量进行评价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社会公众对中国政府审计信息披露质量满意度相对较低。我们尝试提出了改进和提高中国政府审计信息披露的若干思考:一是建立健全政府审计外部监督机制,二是全面推行政府审计问责制,三是完善政府审计公告制度,四是健全政府审计信息披露规范。

主要创新点

第一,基于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审计信息需求分析,构建政府审计信息披露理论框架。

第二,基于政府审计信息披露理论框架研究基础上,从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审计信息披露的目标、质量特征、主要内容以及主要方式等方面构建政府审计信息披露模式。

第三,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审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首先,分析了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审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因素。其次,在对中国政府审计信息披露现状及其制度性缺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审计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对现阶段中国政府审计信息披露质量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改进对策。

10.刘寰,军队审计责任研究

主要内容

本文在对军队审计责任进行理论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历史与现状分析对军队审计责任的演进进行了回顾,对军队审计责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对不同国家和不同领域审计责任的内容进行了比较,以总结经验,提供思路和借鉴;通过框架设计,把军队审计责任体系分为内容体系、判定体系、追究体系和保证体系四个方面;通过案例分析,对军队审计责任的承担问题作了探讨。全文围绕军队审计职业责任、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这三项基本内容展开,力求对军队审计责任问题有一个清晰、客观、全面的描述。

主要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首次对军队审计责任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较为合理地构建了军队审计责任体系的基本框架。从军队审计责任的基本范畴、军队审计责任的判定、军队审计责任追究和军队审计责任的实现保证四个方面对如何构建军队审计责任体系提出了具体构想,从理论上加深了对军队审计责任问题的认识。

第二,科学界定了军队审计责任的基本范畴。把军队审计责任分为职业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并对各自的具体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把检查并发现重大舞弊和差错确立为军队审计职业责任的核心,把违约责任、过失责任和舞弊责任的概念引入军队审计领域并作为其法律责任的基本表现形式,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融入军队审计职业道德体系并突出强调了军队审计人员在道德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

第三,对军队审计责任体系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如归责原则的确定、追究范围的划分及方式的选择、追究程序的设定、时效免责的条件,以及建立同业复核制度、成立军队审计责任专业鉴定机构、建立军队审计人员信用档案、引入外部审计监督主体等,都是首次在军队审计领域进行专门论述。

上一条:审计署发布一季度审计情况统计结果
下一条:审计署2013年第1号审计结果公告:关于201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结果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青岛科技大学审计处    管理入口